3)第180章 千金市骨诸葛亮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干不了多久就腰肌腰椎不行了,也就没有推广开来。

  历史上,西方的纺织技术也是差不多的,一直到17世纪末,飞梭的出现,让梭子牵引纬线的动作不用再“左手交右手、右手交左手”,而是直接用弹性势能和锁死机关把梭子弹来弹去穿梭纬线,织物的宽度就大大提高了。

  当然了,真正稳定的飞梭是用金属弹簧的,不但射程远,穿梭速度也快得多。

  诸葛亮如今没有金属弹簧,所以他按照李素交代的研发目标,想到了用类似弓弩的弹射蓄力结构,用筋腱弦射梭子,梭子的弹射移动速度还是比较慢的,谈不上“飞”,跟人手的递送速度差不多。

  另一端则是一个类似诸葛连弩控制发射节奏的机扩,接到梭子就能暂时锁死,再按一下才能弹回来——实话实说,要不是诸葛亮的脑子能想出“连发控制机构”,这种自动接住梭子再弹回来的设计,别人是压根想不到的。

  只能说年轻人虽然没有经验,但脑洞比较大,想象力比较丰富吧。如今的诸葛亮,论政治经验依然是谈不上的,毕竟年轻,但偶尔灵光一闪鼓捣点小创意,经常能让李素这种被技术偏见限制住了思路方向的成年人都意想不到。

  他加入弩梭后的织机,能把人手从交递动作中解放出来,也就摆脱了“射程”的束缚。手脚同样工作量的情况下,织的织物从一尺八寸提高到五尺,直接就接近三倍生产速度了。

  诸葛亮当着大伙儿的面试着往复弹射了几十次,梭子都被准确接住、再次弹出,非常稳定。看样子可以推广。

  当然,新纺织机的造价也会提高,光是主机材料成本,也要提升到接近原来的三倍。除了主机之外,类似弓弩的弹射、卡死、上弦结构,这一套下来,成本也跟造一把军用轻弩差不多。

  也就是说,多花一把弩的造价,可以节约两个织女的人力。

  而且,之前缫丝/纺纱环节,因为新的水力缫车投入使用,效率本来就要提高好几倍,现在织锦环节也提升两三倍,才能配套上,免得熟丝积压过多没有足够人手织锦。

  在李素看来,这非常划算,不过他也知道,民间散户肯定是出不起价买这种新机器的。所以,第一年还是交给合作的甄家商号来量产,李素直接抽成收“专利费”。

  比如甄家每造一台机器,将来要给李素五匹成品的宽幅蜀锦,多出来的才算是甄家的利润。第一年因为规模不大,用的女工也得是商号的家奴,或者是李素自己封地上的子民,搞封闭化管理,确保保密。

  以甄家的财力,也不可能一次性造太多,可能也就几千台,蜀中也没那么多物资给他大规模造新织机。先投入商用,织个几万匹锦卖出去,然后跟外部世界换回更多的材料,尤其是蜀中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