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13章 移民拓荒基本国策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年攀航海科技……真被周瑜发现了美洲呢?

  他李素是不是还要做第一个当众吃番茄、当众吃辣椒、当众吃玉米、土豆、烟草……的人?呃,烟草就算了。

  还真别说,以李素的认知,他觉得汉朝人对外来没见过的东西的保守程度,土豆玉米还好说,

  但番茄这种红红的东西肯定不敢吃,绝对觉得有毒啊!历史上欧洲人最初都叫那玩意儿狼桃,觉得有毒呢。

  至于辣椒,那还用问?不光红还辣,刺激性那么猛烈,绝对的虎狼之毒啊!

  难道自己人到晚年时,还要扮演神农尝百草么……想想都挺奇葩的。

  ……

  吴郡的那点人口安置,基本上这样就搞定了,同理浙江口对岸、会稽郡句章县附近,乃至甬东诸岛的移民,处置办法基本上也一样。

  而且会稽那边地方更多,沿海平原盐碱地也多,渔业资源也更丰富。所以吴郡都能容纳五千户,会稽句章那边还能再翻一倍,容纳了一万户。

  这一万户,也是确实没办法,搞开发有需要,非得往李素的封地腹地塞,李素没想占这个便宜,也不得不占。不过移民无万户,李素直接占便宜的就这一万户,才两成,也算大公无私了。

  会稽其他各县,就只需要安置两万户了。

  至于豫章庐陵那边的一万五千户,也没什么好赘述的。李素来之前,后世的整个江西全境,如今总共才七八万户、三四十万人。

  所以,哪怕赣江流域平原面积再狭窄、山区再多,也不至于多塞一万五千户塞不下。

  哪怕是平原肥沃之地、不用翻垦挖石头挖树桩、只要趁着冬季干燥灌木枯萎、放把火烧荒就能直接种的田,也绝对够种。

  毕竟这地方后世相当于一个省呢,加上一万五千户后,也才九万多户,刚刚接近五十万人,这会养不活?

  所以,移民安置上,最后的焦点,就是会稽郡最后还没安排的两万户。

  按说会稽郡的地盘比豫章加庐陵还大很多。毕竟豫章加庐陵只等于江西全境,而会稽一个郡就相当于浙闽两省之和了(除去浙江以北的平原)。

  既然江西能轻易多安置一万五千户,浙闽剩下的空地安排两万户有什么难呢?

  但实际操作后,李素发现还真是后面这两万户不好找地盘。

  首先赣江流域好歹有大江河水系、方便灌溉,有冲积平原。

  但会稽这边,浙北平原不算他的,南部的甬江和兰溪江平原,原有人口已经充分繁衍生息,把平原占满了。

  所以要找灌溉便利、冲积肥沃的平原来移民,只能找其他水系,那些河得直接注入东海。因为只要不是直接注入东海,而是跟浙江连通,那古人早就顺着江迁移繁衍占满了。

  会稽郡在迎来移民潮之前,已经有十好几万户了。

  张松、王累一开始劝过李素,就直接往兰溪江和甬江平原地区加塞,大不了人口稠密之后,发展工商业嘛!

  丞相和诸葛亮那么多工商业技术发明,随便多弄点工场,吸纳几万劳动力,人均耕地不足的问题不就解决了么?

  但李素知道事情不能这么办。他是可以吸纳过剩劳动人口,但道理不能这么说,压低原有土著的人均耕地,这事儿不地道,会激化本地人和外来户的矛盾的。

  而如果你完全不给外来移民分田,哪怕给他们好工作,他们也会仇视本地人,因为本地人会从城市的繁荣中拿走相当一部分红利,而本地人什么都没干,城市的繁荣是外地人努力打工和政府规划的结果。

  想不通这个道理的,就想想看后世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外地打工者对房东包租公包租婆的仇视心态就知道了。

  所以,李素是有经验的,他绝对不能自己亲手塑造出一个包租公阶层来。

  一定要一视同仁,在不侵夺本地人耕地的情况下,给外地人也全部分田!

  至于将来劳动力再从土地上被挤出、土地被兼并、剩余劳动力进工业,那也是后话了,至少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观察,那是百姓后续自己一代代努力工作分化的结果,出现贫富分化也怨不得朝廷。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