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2章 百万贯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转运使曾在陕西路试行此法,陕西乡民已有些了解,推行起来的确是要容易些。”

  “那么,”吕惠卿突然将眼光从面前的杯盏上移开,抬头盯着明远,问:“那么远之是否认为‘青苗’乃是善法?”

  明远:???

  开玩笑,吕惠卿身为新党中坚,王安石手下的得力干将,竟然跑来问他这么个未及冠的少年,“青苗法”是不是善法。

  “当然是善法!”

  明远语气非常肯定地回答。

  “农人、工商,都有广泛的借钱需求。然而此前肯借贷的多是豪族富户,责以高息,往往累得平民百姓债台高筑,被迫售卖家产,沦为贫户。”

  “如今由官府出面,平抑借贷利息,小民能得实惠,国库也因此充盈,又有何不好?”

  他说的基本上是对新党胃口的“标准答案”。

  当然,和朋友们私下闲聊的时候,明远也常从苏轼口中听说,在陕西路之外,其余推行“青苗法”的几路,有地方官行事不妥,“青苗贷”反而成了新的“高利贷”,借了青苗钱的百姓反而得卖房子卖地的情形。

  “那么,以远之之见,‘青苗法’有助于抑制兼并?”

  吕惠卿眼光闪烁,眼神中带上了不少期待。

  “如今我观各地土地兼并均已严重,富户所占之田动辄百顷,而农人失去田地,进入城市,成为无业游民。”

  汴京城便是这样,城市里汇聚了大量的劳动力,以至于任何行业都人手富裕,竞争激烈,而服务也细致入微。

  “吉甫兄,您想听真话还是套话?”

  明远懒洋洋地反问。

  吕惠卿表情一滞,隔了片刻,才开口道:“远之说笑了,吉甫专程来拜访,哪有为了听表面套话的道理?”

  明远想了想,认真开口道:“其实我这话即便是到了王相公面前也能说得,毕竟我只是个白身,与朝堂无涉。”

  “‘青苗法’并不能完全抑制兼并,只是让世间更加公平些。”

  当然,还有让国库迅速充盈起来,这才是皇帝赵顼与宰相王安石最急于看到的。

  明远虽然打着说“真话”的旗号,但是他也会提醒自己,在封建社会里,不要随意评论官家。

  “土地兼并无法阻止,如今官府可做之事,是将离开土地的农民引导进入手工业。”

  这是明远集合了自身的全部知识对于眼前这时代的认识——

  他认为,既然生产力逐步提升,土地兼并就在所难免,因为集约化生产才是将土地效用最大化的途径。

  由此会造成大量人口向城市涌来。唯一能够吸纳这些劳动力的,就是第二产业。

  善加利用这些劳动力,工业社会也许很快就能萌芽,茁壮成长。

  如果应对不当,这也许会成为封建王朝最不稳定的因素,为君王所忌惮。

  “唔——”

  吕惠卿一面听一面转动着眼珠,对于明远所说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