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背景原型介绍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果就更分不清了。

  百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多紧张,基本止于口头对喷。(不会因为观点不一样就要烧了人家的)

  那年头所谓“儒家”更像个教育机构,什么人都教。学生后来搞出自己的学说也是常事,没人太在乎。

  他们自己流派也很多,整天互喷。一样有法家倾向的子夏、荀子两支都天天互喷……

  秦朝时期一样继续存在。孔孟没有去过秦国,但荀子去过,而且评价很不错。他们学派和秦国的矛盾其实没那么尖锐。

  “焚书坑儒”这个词是后世才有的,当时针对的主要是骗了秦始皇钱、不干活还骂他的术士。

  秦代朝廷里就有一堆儒生。像叔孙通、浮丘伯、伏生这些人,都是领秦始皇工资的。(博士有六百石的俸禄,已经不错了)讨论国事的时候也让他们发言,和政策相悖的时候也没把他们怎么样。这些人到了汉代依旧在讲经授徒。

  汉代初期思想界的霸主是黄老,儒法都是被压制的对象。

  汉武帝和大部分掌权者对使用哪个学说完全是实用主义态度。早期他支持儒生、法吏,主要也是希望借助他们对付豪族和外戚。

  汉武帝刚继位的时候,实际控制权力的是太皇太后窦氏。她推崇的也是黄老之学。汉武帝一直想亲政,但是始终没办法。

  汉武帝刚继位时,第一波倒霉的是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的学说。第二波就是看起来声势很大的儒家。起因是有人提议,今后的事情直接报给皇帝,不要报给太皇太后了。结果遭到猛烈反扑,支持儒家的丞相和太尉被罢官,御史大夫下狱自杀。(三公全部完蛋了……)

  一直到太皇太后去世,其他学派才算喘口气。

  之后也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实际上官方说都没说过。

  董仲舒倒是有类似提议,但汉武帝不理他。董氏本人仕途也一波三折,他文章里说的内容从事后看,汉武帝也就是听听,做做样子。之后直接把他踢到地方去了……

  除了担任博士,董仲舒只做到诸侯王的相。在两个诸侯国,连任了十多年,直到辞官回家,也没参与过中央的政事。

  他去世后,汉武帝倒是做足了姿态,要求大家经过他的陵墓时要下马表示尊敬。

  ——董先生的墓因此叫“下马陵”。后人以讹传讹,到唐代就成了“蛤蟆陵”。(就是《琵琶行》里那个)这个名字反而更出名了。

  当时被提拔的儒生大多来自下层,像公孙弘养过猪,儿宽当过佣人……公孙弘还是第一个当上丞相之后才封侯的,他之前基本都是功臣和世家子弟。其实汉武帝就是用他们和勋贵斗争的。

  当时的思想也并不像后世贴的标签那样。比如孔子专门说过,不要是古非今。他还提倡车同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