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八章 死亡笔记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概也明白了。夏人的王朝,能够对其他文明的政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自己触及不到的时候,默许他们保持独立。但他们似乎完全不能容忍同文明的独立势力。

  一旦这种共存的情况出现,双方必然要打起来,直到一方被消灭、吞并,最次也得表面上臣服——而且即使暂时陷入对峙,也早晚会打到只剩一个为止。

  结果就是,朝廷以外的势力,但凡是和华夏文明有关的,都只有两条路可走:

  要么,选择接受招安,归顺朝廷。接受监督和任命,作为臣子缴纳贡赋。

  要么,就和朝廷对抗。进则争夺天下,退则割据自守。总之,就是得不断和朝廷作对。

  如果走第一条路,接近朝廷,那这个势力是早晚要被划为郡县的。绝大多数土王根本没有什么远见,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可能接受这个要求。那么,就只能走第二条路,顽抗到底了。

  结果就是,这个势力所属的文明,越接近华夏,和华夏的仇怨就会越深。他们天然就有把自己割裂出去的动机,而且必定会持之以恒的反华。从古到今,概莫能外。

  因此,这些人即使暂时恭顺,最后还是会打起来。对于朝廷来说,他们毫无用处,反而全都是潜在的祸患。

  只要脱离自己控制,那就发现一个打死一个。这已经成为朝廷的本能反应了。

  钱程还说,夏人对蛮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那些人,会在蛮夷之地发展很快。到最后,基本上都是他们带着一群蛮夷,反过来攻打诸夏。周朝时,大家已经吃够这种苦头了。如今无论如何,也要防范于未然,避免这些人影响到中原的安全。

  对于他这种时不时隐然流露出的自傲,伊兰瑞尔有些无奈。

  实际上,也不止钱程会这样。其他的汉朝人,一样会这样想。而且,他们的自傲,甚至经常不是故意体现的。

  比如钱程所在的儒家学派,就一直坚持认为,和蛮夷相处时出了问题,诸夏之国应该做的,是退而修德,好好反省和改进自己。看起来,这是一种内敛而谦逊的态度,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软弱,但实际却不然。

  因为它背后的逻辑,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兴衰的问题上,儒家不承认有外因的作用。他们坚定地认为,只要改正错误,做好自己,蛮夷就不可能对华夏构成任何威胁。更直白地说,就是蛮夷根本没有值得考虑的价值。这个思维不但不谦逊,已经可以说是傲慢了。

  而且,更麻烦的是,他们的傲慢还不是无缘无故的自大。汉朝人确实整天以少击多,把西洲领主们打得到处跑。他们也确实有实力宣称,蛮族根本无法对自己构成真正的威胁。这种情况下,傲慢才是正常的态度。

  钱程固然也考虑过兴衰的问题,文明互助,彼此扶持的构想,最早还是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