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九十五章 北海大儒卢老师 上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很出名。甚至一直到宋朝灭亡,中亚以西的国家,可能都没听说过宋这个词。一些欧洲古地图上,南宋对应的地区,甚至直接标了“蛮子国”。

  宋朝的文化实际上一点也不落后,而秦人才是当时七国中文化水平堪忧的。所以,不妨想一想,文化的宣传到底需要什么。

  PS3:

  波斯人将中国称为“Cin”(秦),“秦地”则加上了波斯语的尾缀,称为“秦尼斯坦”。

  印度人和波斯人语言近似,直接搬过来,成了“Cinasthana”,可以理解成秦尼斯坦的印度写法。随着佛教传播,这个词传回了中国,最迟在东汉时,已有所记录,被翻译成“震旦”。

  波斯的文化非常强大,中亚、西亚、南亚的各个语言,几乎都是这种说法。继续向西传播,进入罗马。印度-波斯语里的“秦”,在拉丁语中,是“Sini”“Sinae”等写法。

  蛮族的语言里,字母c也念“s”,一些词汇中,发生了字母的取代。拉丁文的“Sinae”变成了“Cina”“Cine”等写法。

  14世纪之后,英语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词中,i的发音从/i/变成了/ai/。所以中国的发音就从“秦纳”变成了现在的“掐因那”。

  法语比英语更古老完善些,没有那么巨大的漂变。现在法语的“Chine”发音类似“辛”,更接近老读法。

  另外,拉丁文“Sinae”也没有完全消失,在英语中,它留下一个前缀,“Sino-”,意思是中国的,和中国有关的。正式场合这个词出场率很高,比如抗日战争的正经英文名就是“Sino-JapaneseWar”。

  我也不太清楚为什么会留下两个不同演化阶段的词。这个直接翻译过来,其实应该是“秦日战争”或者“震旦-日本战争”了……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