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注释:合法性授权逻辑的变化 下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来说,区分彼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人”识别出来,维持教团的存在。

  但百家都是中原的环境下产生的,对他们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有用”,不是搞教派区分。所以,后学肯定会选取各家里有价值的部分,然后糅合起来,继续发展。

  战国到两汉的诸子,都是很聪明也很现实的人。区分的再清晰,经义再纯正,如果理论没用,那就根本没人理你。这些人对维护学说纯正就没什么热情……

  比如诸葛亮,他家家学也教五经,但他自己真正专精的是“申韩之学”(申不害、韩非的学说)。后来刘备给刘禅安排学习教材,让他读《汉书》、《礼记》、《六韬》、《商君书》、《申》、《韩》、《管子》。后面那三本就是诸葛亮编注的。

  那刘备和诸葛亮到底学的是哪家呢?起码刘备是不在乎的,他还觉得就该学的杂呢……

  注2:

  说百家争鸣在秦汉大一统时结束,其实也是个伪命题。

  首先,百家里主要的“家”在两汉依然存在,而且依然在继续发展。之所以不显眼,那是因为大家更喜欢给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贴儒墨道之类的标签。到汉朝,学者们的思想已经混杂的很厉害,一般也就不这么归类了。而大多数人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细究这些历史细节的,所以就想当然地认为百家突然没了……

  其次,百家里消失最多的,反而是在战国当时。因为那会儿竞争很激烈,而大部分“家学”其实延续不了多久。作为中心的学者去世之后,可能很快就直接被其他人吞并,或是遗忘了。相反,能从战国延续到汉朝的,都是些战争年代,大浪淘沙几百年留下的狠人。这些学说没那么容易消失。至于为什么不“争鸣”了……这也是个伪命题。不能说大家在国君面前互相争,就是争;团结起来和国君争,就不是争了。

  汉朝后期开始,百家的行动方式已经不是互相辩论,争论谁的路线更合理,而是行动起来,去寻求实现政治理想了。在实践的过程中,各种思想也是相互混杂、相互支撑的。

  比如上面说的用天意限制君主,这个虽然是公羊家在提,但其实是墨家原创的东西,早期儒家不是这个思路,甚至还是反对它的。大家觉得它属于公羊家,是因为公羊家是西汉第一大刺头,什么学派的理论和工具都给他用过,而且他用的也最多,所以就显得是儒家的东西了。

  太平道,也同样是这种大杂烩。说是道教,但他到底是道家还是儒家主导都是说不清的——实际上可能也没必要说清。

  至于如何评价,那就得看什么视角了。在中原人视角看,这肯定是一种进步,说明他们开始亲身去实践,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改进。

  但你要从宗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