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章 兴风作浪_苟出一个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祎去了云南,皆是荒蛮之地。

  现在把李禔放去汴梁,很多人心中就开始活络了。

  关键给他配备的还是韦昭度、周云翼这样的重臣。

  李晔望着殿中众人的异样的眼神,自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但李晔真没有那么多想法,只是想看看亲生儿子的能力。

  放在身边,永远都是窝囊废,朱友贞、杨渥都是明证,只有经过历练,才能体会创业之艰难,锻炼能力。

  夺嫡表面是皇子们争锋,实则也是朝中各种势力的角逐。

  安排了人选,还要施恩。

  李晔又发下了一道诏令,“中原、山东久经刀兵,免赋三年。”

  蜀中、湖南三年免赋期已过,田地恢复耕种,民生安定,现在轮到中原了。

  大唐境内因为商路恢复,钱粮广进,已经不需要当年沉重的田赋,而皇庄的存在也保证了军粮的供应,稳定了境内的粮价。

  肉食的引进,令将士对稻、粟、麦等主食的依赖减小。

  百姓时不时能吃上一口肉,也减小了粮食的需求。

  因为有辅军的存在,除了大规模的战事,基本没有征调民夫。

  就算征调,也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结束战事,不影响春耕秋收,还提供一日三餐。

  民间得到休养生息,生产力自然也就上来了。

  唐末大乱,打碎了原有的秩序,人口大量减少,到处是荒地,各种矛盾也是空前减弱。

  百废待兴之下,自然也是生机蓬勃。

  李晔寻思着把粮赋降到一成,想了想,还是等以后扫平河北再说。

  毕竟现在是积蓄力量的时期。

  北面细作传报,河北的田税也是四成,听起来不高,但层层加派,苛捐杂税,兵头上下其手,真实税赋在七成以上,还有繁重的徭役。

  也幸亏河北没有天灾,老百姓饥一顿饱一顿,也能挨过去。

  这也是天下藩镇的常态,山东变民干翻了大唐,忽然发现日子并没有变好。

  历史上最残暴的朱温,反而是五代最轻傜薄赋的一个君主。

  长安。

  曾经的感业寺香火鼎盛,但中晚唐之后,民生疾苦,佛门大兴,长安每一坊都有佛庵,感业寺头顶的光环也失色了。

  皇帝定了僧籍,佛寺道观皆在宣教司的管辖之下。

  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和尚尼姑的,没有宣教司盖印的度牒,哪怕是得道高僧,在大唐境内也不算数。

  当然,一般德高望重的僧人,宣教司都会主动发放度牒,承认其地位。

  或者通过宣教司考核,也能拿到度牒。

  大慈恩寺、香积寺成了佛门崇高之地,香火也日益鼎盛。

  但僧人的人口却降了下去。

  野和尚假尼姑众多,能天天吃斋念佛的当然也不是普通人家。

  他们对佛法一窍不通,怎么穿针引线勾搭权贵异常熟练。

  在民间名声也不好。

  所以李晔管控佛门的措施也得到了高僧们的支持。

  感业寺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