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零六章 摧枯拉朽_苟出一个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盛,他们自然不敢动心思,一旦北方虚弱,他们就蠢蠢欲动。

  交趾从大秦时代,就是华夏领土,又经历两汉、东吴、隋唐的经营,当地豪强跟唐人已经没什么区别。

  当年侬智高也参加过几届大宋的科举,可惜没考上。

  此地还有大量唐人,若不是南诏屠杀,土人豪强也不会有机会。

  王师范的大军南下,唤醒了他们久违的记忆。

  一些豪强认为北军兵力少,自发组织起来反抗。

  弄出四万的“大军”,挥舞着竹矛就来送人头了。

  王师范甚至不需要任何阵势、战法,一路平推就尸横遍野。

  限制唐军只有安南的地形、气候。

  鲜血总能让一些人清醒过来,刀子多了,“朋友”也就多了,土豪们也渐渐认清了形势,抛弃了他们扶植的曲家,转而与唐军合作。

  王师范不放心他们在背后,万一前方不利,他们又会露出獠牙。

  于是驱赶豪强部众为先锋,攻打州县。

  这些人杀起自己人毫不手软,老弱皆斩之,掳掠青壮,脏活累活全干了。

  当年他们勾结南诏人,对唐人大开杀戒,今日也遭到了报应。

  幸存的唐人,早在王师范进入安南时,已经积极响应,充为向导,一些人干脆加入唐军。

  王师范像滚雪球一样膨胀起来,出岭南西道时两万多人,现在也弄出了“十万大军”。

  交州之东风声鹤唳,万民震恐,沿途城池,不敢抵抗,纷纷逃散。

  曲颢焦头烂额,不敢出城接战,只能坚壁清野,将百姓物资收入交州城内,企图顽抗。

  但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传来,先是丁部领投降,后有阮、范、陈、吴、黎投降。

  这些土豪其实早已唐化,这不过私心作祟,为了自己的割据利益,一直想斩断与大唐的联系。

  除了内部,西面传来了更加恶劣的消息。

  大唐五皇子遂王引蛮汉联军三万出通州,沿当年南诏攻安南的故道而进,顺红河而下。

  大唐皇子的名号显然比王师范更有号召力,沿途所谓的雄城关隘,宣光、富寿、都尉纷纷投降,拜服在皇子的脚下。

  其后,李祎分兵攻打九真,扫荡南面,断交州之南。

  曲颢的所有希望都在西面与南面。

  现在所有后路被断绝。

  几乎只剩一座孤城。

  到了此时,曲颢才知道自己与大唐的差距,根本不需要动用北方大军,只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按死了。

  大军临城,到处都是带路党,交州城内人心也跟着浮动起来。

  此城原本就是名将高骈修葺的,高骈首任静海军节度使时,体恤土人,宽仁厚义,极得土人拥戴,时称“高王”,受到后续诸朝的一致推崇。

  也就是说,交州是大唐最有人心基础的地方。

  尽管曲颢下了严令,仍止不住城内人心的浮动。

  城上守军一见城下全是本族人,更无战心。

  曲颢打仗不行,眼力非常好,极会见风使舵,一看风向不对,赶紧开城,非常鸡贼的向李祎投降。

  岭南动乱加上平定安南,一共也才半年时间。

  唐军堪称摧枯拉朽,归根结底,大唐的威严还在。

  曲颢等土豪实在上不了台面,也就能趁岭南动乱时捞一把。

  惹来王师范、李祎的两面夹击,最终扛不住。

  此役之后,李祎迅速退回云南,将曲颢留给王师范,没有半点留恋,也不干扰王师范,连功劳都不抢。

  令王师范心中大为赞赏。

  王师范大刀阔斧,迁曲、丁、阮、等所有大姓豪强入长安,不从者讨之。

  交趾又是一番腥风血雨,王师范不比高骈,仁义为怀,而是大刀阔斧,常言:“从者领吾赏,不从者领吾剑。”

  刀子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东西。

  分崩离析的豪强,也顶不住唐军的攻打。

  而王师范的迁徙并未碰触底层百姓的利益,动豪强,一方面是忌其日后作乱,一方面也是学李晔,打土豪分田地。

  红河平原的良田,大部分掌握在他们手上。

  不弄他们,大军岂不是白来一趟?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