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零八章 湖广藩王真是多_大明王朝150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配合的话,改革的前景就很难预料。”

  朱瓒的意思,朱厚照岂能听不出来。要想保证武昌府的改革,必须得到楚王的同意。

  楚王一脉,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传下来的。

  相传朱桢出生时,刚好攻克武昌的捷报传来,太祖大喜,曰:“子长,以楚封之。”

  后来,果然封其为楚王,就藩武昌。

  从第一代楚王朱桢开始,楚王一脉就落户武昌,一代一代传下来。

  到现在,已经传到第四代、第五任了,名叫朱均鈋。

  如果算起来,竟然比朱厚照高了三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太爷辈的了。

  从楚王和皇帝这两脉就能看出来,皇帝绝对是一个出力不讨好,劳心又劳力,挨骂命又短的职业。

  可见,操心是会折寿的。

  作为宗室长辈,又在武昌城,朱厚照从哪个角度,都得去登门拜访。

  于是,朱厚照就决定第二日前往楚王府拜访。

  可是,还没等朱厚照前往。当日下午,楚王朱均鈋竟然主动拜访太子。

  这令朱厚照有些受宠若惊。

  原来朱均鈋收到了朱厚照的亲笔信后,对于朱厚照的这些做法是非常赞同的。

  虽然这些改革付诸于行动,会令楚王府受到一些损失,但是对于整个湖广,乃至整个大明,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朱均鈋也是一个有着抱负之人,他与宁王朱宸濠不同,没有采取极端手段。

  而是冷眼看着大明的局势,分析着大明的问题,寻找着解决之道。

  即便是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也没有选择上奏朝廷。

  因为他知道,这么做,虽然是为大明好,可是在一些人眼中,你这是犯忌讳的。

  作为藩王,你是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的。

  朱均鈋采取了一个迂回之策。那就是向身边人有意无意透露一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有些传到官员耳中,还能令其受到启发,并且付诸于行动。但是绝大多数想法却是石沉大海。

  因为无论是王府中人,还是衙门中人,很多人都是人浮于事,根本就不是做事之人。

  朱均鈋并不气馁,依旧是这么做着。他坚信,只要是坚持下去,终究会为官府做些事情的。

  湖广发生流民暴乱,朱均鈋非常着急,恨不得亲自率人前去平叛。

  可是他知道,这些事情都是官府去做,作为一名藩王是不可能参与军事行动的。

  即便是上奏朝廷,请示参与,那也是犯了大忌的。

  流民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看其行军路线无疑是奔着南昌而来。

  尤其是祖殿卿率领大军在赤壁击败了欧磐率领的明军,更是确定了他们的意图。

  好在太子朱厚照率军及时在金口截住了风头正劲的流民大军。

  武昌城中担惊受怕的众人转而变得松懈下来。

  朱均鈋认为,太子在金口坚守,那也只是暂时的,被动防御,绝不是御敌之策。

  流民大军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发展到如此规模的原因之一。

  在他看来,不能将流民大军击溃,他们定然会想方设法攻打武昌的。

  事态的走向果然如朱均鈋所预料的那样。

  流民大军迷惑了太子殿下的部队。主力部队绕过金口,直奔武昌城而来。

  那晚流民攻城,朱均鈋也是将王府所有人都发动了起来。不仅防守王府,而且还派出了一队人前去增援布政使司衙门。

  由于这队人马在衙门外边的侵扰,吸引了一部分流民。

  这为朱瓒等人减轻了压力,也为包长善等人赢得了时间。

  待包长善等人赶到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衙门后,这队人马悄然撤退,返回了王府。

  就如同没有来过一般。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