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十七章 扬帆(上)_《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酸腐之气,半年前,为了解决心中关于地理的疑问,毅然投笔从戎。私下里郭璞武安国等人评论此事,都认为此举颇有古人之风。忙完了公务,当晚,武安国在自己府中摆下了酒宴,款待待冯子铭,顺便了解半年来水师的建设。对方显然已经不是半年前那个文弱书生,大明水师每一战采用战术的所得所失,及沿海的水文地理,都装在他的脑子里,过人的记忆力,让在座的王浩、李陵等人暗自佩服他不愧为有名的才子。

  酒过三巡,当冯子铭试探着地把邵云飞的问题托出时,不出他的预料,满桌子的人全部木然。近海的倭寇居然有很多都是本国人,这消息让谁都觉得难过。沉默了半晌,武安国轻声告诉冯子铭,有些事情自己也不懂,只能随着时间的流失,慢慢地悟。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和选择的权力,如果真的想把这个问题上说清楚,可能要几百年。一国国家内部的争斗,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发生这种事,只能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其实,按伯某浅见,问题没那么难”,一个四十余岁的读书人冲大家拱了拱手,插言道。冯子铭早就注意到了他,这面目清瘦,青衣小帽,望去有出尘之感的中年人是跟着郭璞来赴宴的,和大家很是熟络。他的名字冯子铭也不陌生,叫伯文渊,是北平儒学界的泰斗,有几篇评价古今儒者作为的经典之作皆出自此人之手,几乎在北平等地引发了小小的一场儒学复古之风潮。

  众人听得此言,把目光都转向了他,倾听他见解。

  “自秦汉以降,儒者口中只有朝廷,没有国家。此乃舍本逐末之大谬也,圣人口中之社稷,言指国家而非朝廷。所以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语。朝廷与国家,犹如毛之与皮,春脱而秋生,毛损而皮不伤。是以朝廷更替,如草木枯荣,秦去汉兴,唐灭宋长,此乃天道。而国家乃为百姓千年之认同,是以或秦或汉,我辈祖先皆为中华百姓。蒙古人虽入主中原百年,百姓只认经历一朝,终不以为与其同国,此乃不认同之故耳。何也?元朝分人为四类,视我百姓如猪狗,故百姓亦不认其可以享国。为此,伯某以为,国者,百姓之安居之所也,朝廷,执国权柄者也。爱民,则可得国。残民,则必倾其朝。是以古人云:载舟覆舟,……”伯文渊危襟正坐,堪堪而谈。武安国听着,心思却飞向了远方。他虽然不很通文言,但这几句话说得再明白不过,按这种说法,朱元璋和方伯珍旧部的争斗,不过是两个朝廷,或一个取胜的朝廷和另一群不甘放弃权力者的争斗,如果要评价谁正义,谁不正义,只能看哪个朝廷对百姓更好,或统一和分裂到底哪个对百姓更有利。从目前来看,肯定是朱元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