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9章纺纱机出现了_我要做明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去岁考成法一出,的确罢免了不少庸官,可之后又出现了空缺无人的问题……”

  “京城尚且如此,那别的地方岂不是会更严重?”

  “吏部尚书一心为国,但还是要考虑周全一些的。”

  江渊一张他那利索的嘴皮子,说的头头是道。

  陈循也附和道,“不错,若是大索官吏,朝野动荡,亦非好事……”

  “这的确需要考虑。”朱见济点头,打断了陈循的话。

  “既然如此,那就依照太祖惯例,三途并用,就地招收能吏来取代附近庸碌之官,若是有知情者,也可以直接去寻地方按察使或都察院揭****行赏。”

  “王尚书,胡尚书,等会你们自去堂中,将这个消息发出去,让那些积年老吏来吏部报道。”

  “准太子所奏!”景泰帝挥手,王文和胡瀅领旨。

  随后他又看着陈江二人感叹道,“幸好有二位学士老成谋国,提出了这一点,不然等问题出来了,但是让朝廷措手不及。”

  “当然,太子能找出办法,面面俱到,也是有功劳的!”

  ……

  我明明不想这样的。

  陈循呐呐。

  王文在一旁歪嘴冷笑。

  高谷更是围观热闹,支持小太子的查漏补缺。

  所谓“三途并用”,指的是科举、岁贡和举荐三种任官方法,曾经为明初解决管理人才缺失问题做出过重要贡献。

  只是后面科举地位上升,另外两种方法才逐渐被人忽略。

  毕竟官位就这么多,每隔几年就有大批做题家出现,这群萝卜挤过考场上的千军万马,更容易占到土坑。

  久而久之,科举当官一途独大,让不少吏员和贡生无法升级为官老爷,由此引发了联动——

  贡生回老家成为乡绅,而吏员盘踞地方长久不来吏部报道,放弃了排队当官的希望,促进了地方顽固势力的增长。

  朱见济并不喜欢这种事情。

  本来想着慢慢修改,在皇权扩张下乡,搭建起一个新的管理层面后再去提拔人才的,但陈循既然说了,他当然得通过。

  他是好老板嘛!

  如果坑位还是少……他这不是允许当地为吏者收集资料去举报了吗?

  你把萝卜拔出来了,那这个坑就是你的!

  “另外卫所之处也可以用上此法,擢升军户中有功诚实者,去大宁等地为吏,三年期满则由吏部考核,通过便可成为代官,代官亦是三年考核一次,合格者则可转为正式官。”

  朱见济顺着话继续说,从制度上解决了边关建设的人才问题。

  大明朝的官老爷们不少,但吏员相对要更多!

  如果有一成年轻有拼搏精神的人肯响应这个号召,那何愁边关不兴?

  ——————

  “马伴伴,去织布厂那边说一声,招募一些熟练工,孤要把他们派到宣府大同那边去,设立分厂。”

  回到东宫,朱见济才下羊车,就提着腰带吩咐马冲。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