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9章审计署收工_我要做明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跟外国人说好了要做交易,咱们这边也要预备起来,得鼓励海商们走远一点,不要只在南洋附近徘徊。”

  “大明的步子,要走到更远的地方去!”

  在和帖木儿进行了友好商榷后,其他使者那边也搞定了。

  有鉴于大明的友好和富强,他们都很愉快的表态,可以促进双方各方面的交流。

  脾气好又有钱,这样的合作伙伴谁不想要?

  而且经济上面交往久了,以后要是有政治上的问题,也容易谈起来嘛。

  不过对于大明来说,在外交上面打开了局面后,自身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需要弥补——

  比如擅长外国语言的人才。

  连话都说不清楚,怎么进一步交流?

  朱见济想对别国搞思想文化输出都做不了。

  所以四夷馆要加强建设,要培养大量的翻译人才。

  在太宗皇帝时期,从四夷馆里走出来的翻译官还是有很多的,其中学子对南来北往的话基本都能说几句,还能做到“信达雅”。

  可惜后面的发展,朱见济也说腻了,内卷嘛。

  大明只关心自己家的事情了,连主动派遣使者去国外都少有了,四夷馆自然也就荒废了下来。

  好在当年培养出来的学子目前还有不少存活,帖木儿方面也友好表示,可以为大明介绍一些语言老师过来。

  作为一个商贸发达的中亚大国,国内还有不少人种混居,帖木儿在这方面还真赢过大明一筹。

  朱见济当然不会拒绝这样的好意。

  两国目前是盟友,在合作破裂之前,于一些小方面表达善意,是很正常的。

  在宣布要加强大明的外交能力后,朱见济又接见了在地方上徘徊了一年有余的吴敬他们。

  过去这么漫长的时间,审计署终于把大明的各大省份都走了一遍,并且完整的回到了北京城。

  就是派出去的人明显见老,可想而知他们在地方上经历了怎样的冲击和压力。

  而这沉重的负担,皇帝也是早有预感。

  要不然,朱见济怎么会在一开始就派定国公等心腹陪同审计署去沿海诸省查账,等人熟悉了流程,才让徐永宁他们回来参加自己的婚礼,还给吴敬他们留了几百号人护卫?

  “这些日子,是真的辛苦你们了。”

  朱见济为了给审计署的成员接风洗尘,特意在宫里办了一场宴席,还和吴敬同桌而坐,给老头子敬了一杯酒。

  当初用宫里典藏的数学著作钓上来这个大明朝少见的数学家,让他给自己培养算数苗子,现在又这么压榨人家,朱见济的良心都忍不住痛了一下。

  可账本这种神奇的东西,没点眼力,还真难看出其中深意,随便派个代表出去,朱见济也信不过。

  吴敬主持过一省的田赋工作,本身性格也带着学者的纯朴,有点较真和认死理。

  更重要的是,他是自己从地方点名捞出来的,连同进士的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