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55章铸造新币和火耗归公_我要做明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底。

  乾圣朝廷的名声很不错,以朱见济个人名义强行弄出来的农会贡献点,也得到了大量农民的认可,可见时机已经到了。

  而永乐通宝的存在,也说明大明并不缺乏铸造良币的能力。

  “通宝上面的字,要请名家来写!”

  关于钱币的制式,朱见济决定沿用中国长期流行的“圆形方孔”模样,只是在边缘上,会多弄一些小锯齿出来,以免被人仿铸和破坏。

  而技术上面,则是会使用工科院新摸索出来的水力冲压法。

  关于水力的利用,在明朝的钢铁制造越来越高效和高质量后,也进一步提高。

  毕竟好钢铁也是需要动力来捶打的。

  像当初为了制造竹节炮和将军炮,朱见济就指导工匠研究出来了水力锻锤法,如今用来铸币,也是可以的。

  制造方法变难了,仿制的假币数量也会跟着变少。

  至于铜币和银币该用多少材料,占几成比例,朱见济没有多说。

  因为他不懂这玩意儿,专家懂就行了。

  强行插一手,可别让钱币给炼废了。

  “还有……火耗归公!”

  朱见济在看了一下工部按照标准做出来的一银一铜钱币后,突然提到。

  熔铸钱币,在制作过程里难免会出现一定的损耗,毕竟是从充满了杂质的矿石做成齐整、高纯度的硬币的,在整体质量上,绝对会下降。

  而损失的这一部分,就会默认成火耗,是需要想办法解决的。

  因为在铸币之前,朝廷自有规定,需要做出多少通宝。

  在成果的量不能缩减的前提下,那原材料就得多准备一些。

  所以官方通常会对百姓加以摊派,要求下面的人替朝廷承包这部分的损失。

  反正老百姓就是钱袋子,需要什么就找底下的人要行了。

  总不能朝廷亏钱吧?

  偏偏火耗的量是无法确定的,这又方便了某些官员在其中谋取私利。

  我说火耗厉害,多收一些税……很正常的吧?

  明朝的官员还算有良心,火耗基本是在十分之二和十分之三之间。

  后世鞑清在雍正上台前,那是加到了十分之八这个程度,可见老爷们一有机会,吃起人来是毫不客气的。

  朱见济需要防着这个问题。

  他国库里有钱,过几年还能入手一座银山,没必要再去剥削老百姓,让他们为朝廷承担损失。

  铸币,这本来就是官府应该负责的。

  老百姓用你做出来的钱去发展经济,转过去还得承担你铸钱的花费……

  这不是白嫖了他们嘛!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能只富了上面的人,下面的基层人员也需要享受到大明盛世的福报。

  不然,就是第二个挫宋!

  跟随皇帝一块视察工作的秘书处宫人捧着小本子跟在朱见济身后边听边记,等回宫后就会将之整理成口谕,发放内阁,经过阁臣商讨,以制定成可以顺利推行的政策。

  工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