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9【巴黎】_民国之文豪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洛克一家》获奖,这是对一位伟大作家的侮辱!

  瑞典文学院里有几位院士同样不爽,因为他们非常喜欢《神女》,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开创意义的作品。但却因为某些人的顽固,无法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周赫煊,这实在太遗憾了。

  后世人们经常开玩笑说,诺贝尔奖属于终身成就奖,没有一大把年纪,你都不好意思去领奖。

  如今的诺贝尔奖稍微要好些,经常颁发给年轻人,但仍旧会考虑候选人的资历和影响力。

  托马斯·曼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文学创作了,其获奖作品是已经出版十年的小说。他在欧洲名气极大,影响力也非常恐怖,参与投票的人好几个都跟他认识,比人脉周赫煊也比不赢啊。

  还有就是,《布登勃洛克一家》是描写资产阶级的小说,对西方评委而言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神女》所展现的中国社会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

  因此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公布后,没人质疑其公正性,反而被认为非常正常,托马斯·曼获奖属于实至名归。

  至于周赫煊,他虽然没有最终获奖,但在欧洲文坛却打出巨大名气。因为小道消息早就流传出来,一个中国青年作家,让诺贝尔文学奖的结果公布日期推迟了一个月。

  据说,至今还有两位评委对此愤愤不平,认为《神女》远比《布登勃洛克一家》更优秀。

  ……

  12月6日,巴黎车站。

  周赫煊还没走出车站大厅,便看到外头站着数百中国人,他们高举“欢迎周先生”的牌子,人手一本法文版《神女》,站在凛冽的寒风中耐心等待。

  周赫煊见状,连忙快步走过去。

  李石曾就站在人潮的最面前,他看到周赫煊出现,立即热情地过来握手道:“明诚啊,你这次给咱们中国人长脸了。”

  “当不得大家如此厚爱。”周赫煊说。

  李石曾又给周赫煊介绍了几人,都是些在法的知名华人。至于那些举着牌子迎接周赫煊的,则大多是留法学生会成员。

  周赫煊不敢倨傲怠慢,跟李石曾他们寒暄过后,立即走进人群跟大家握手,连连说道:“辛苦诸位了,让大家在这里挨着冻苦等。”

  “周先生,签个名吧!”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着《神女》说。

  周赫煊接过钢笔,放开扉页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男生答道:“我叫傅雷,在巴黎大学旁听文学课程,同时攻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我特别喜欢先生的《神女》,这次肯定能荣获龚古尔文学奖!”

  “希望如此吧。”周赫煊多看了眼前这个学生两眼,提笔在扉页写下:傅雷同学惠鉴——周赫煊。

  一看到傅雷索要签名成功,旁边的留法学生纷纷效仿,周赫煊瞬间陷入了签名潮。

  李石曾笑着看了一阵,过来说道:“你们还是放过周先生吧,他估计都还没有吃午饭。”

  周赫煊边签名边说:“石曾先生,这附近有什么好的餐厅,我请客,全体都去。”

  “那估计是坐不下,人太多了,”李石曾笑道,“我知道有一家中餐馆,是欧战赴法华工开的,咱们可以去那里。”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