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二章 吕荹的劝谏 下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知怜悯的,不能叫人。不知羞耻的,不能叫人。不懂礼让的,不能叫人。不明是非的,不能叫人。这四者,是仁义礼智的起源。缺少这几种品德,作为社会成员的那部分人性,就消失了,只剩下近乎野兽的那部分最为原始的人性了。

  而他们缺失的,恰好是“善”这一部分,也就是在群体间的共同生活、共同劳作中,形成的这一部分。

  钱程说,蛮夷和诸夏之人,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

  他告诉吕荹,最早的时候,夏人部落和蛮夷族群,并没有多大差别。但面对各种考验,蛮夷选择了为私利自保,夏人选择了为大家而团结起来,共同抗争。在这段古早的历史中,夏人最终形成了礼义和法度,产生了古代的圣王们。

  但蛮夷也会学习,而有些夏人也会堕落。那些脱离群体,为了私利背弃礼义法度的夏人,就成了蛮夷。而一些长期和夏人交流,在共同劳作、共同战斗的过程中,学会了礼义法度的蛮夷,就成了夏人。历史上经常有蛮夷和夏人相互转换,就是这个原因。

  而随着教化的施行,越来越多的蛮夷会觉醒善的人性,加入到夏人共同体中来。因为夏人的组织更符合所有人的利,也更符合人性的需求。所以到最后,天下所有的蛮夷都会得到教化。

  公羊家认为,太平世之时,天下不再有夷夏之别,就是这个原因。所有人都臻于至善的情况下,就没有区分夷夏的必要了。

  这个理想很吸引人,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呢?为什么蛮夷的状态总是不稳定,很多蛮夷都叛服无常呢?

  钱程说,这就是利的问题。

  怎么教化蛮夷?按照这个理论,教化的本质,是发掘人本心中的善。而本心中的善,其实就是白芷总结的,那部分作为群体成员的人性。

  既然它是在群体中产生的,那把蛮夷纳入群体之中就可以了。

  钱程认为,蛮夷之所以难以教化,是因为之前教化的思路就有问题。

  朝廷教化蛮夷,就喜欢去找蛮夷头领,让人家来朝贡,然后就很高兴,觉得蛮夷也开始受到教化了。

  但是,作为个人的蛮夷,生活在蛮夷的群体中,彼此没有同情,没有羞耻,没有谦让,没有是非。不管蛮夷头领,还是普通人,在这种环境中,你让他怎么被教化?他要是能觉醒善心,而且觉醒之后还没被其他蛮夷坑死,那他都能自己去当圣人了。

  钱程说,他在都护府的时候,就本能地觉得哪里不对,后来自己执掌凉州,见的各路蛮夷多了,大概就明白了。

  教化蛮夷,不能只靠嘴说,也不能只让人家凭空去悟道,更不能只对着一个两个蛮夷去硬灌输。真想要教化蛮夷,就得着眼于每一个普通人,把他们都纳入诸夏的体系中,和夏人一起劳作,一起战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