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教的目标与背后的博弈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述所说的问题,如果深究,是很麻烦的,因为这些神话其实经不起考证。

  这个当然也不是我自己发现的,专业历史研究者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些现象。

  20世纪以来,受外界影响,国内也出现了妇女史的研究这个领域,但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准却参差不齐。一些研究者过分强调妇女史的特殊性,用两性对抗思路去解释问题。但人类社会的规律是,群体内部的合作必然是主流,否则这个群体就直接瓦解了。

  在一些专业学者看来,妇女史研究,很多时候是“力图从某些外来的理念出发,去重新构建历史,而未能从史料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妇女的过去”(《有感于中国妇女史研究现状》),而且这些外来理念,要么是古旧的、甚至是19世纪的过时理论,要么就是近年来西方涌现出来的、并没有被严肃史学研究证明过的东西。

  所以,包括我们所说的神话与史实脱节的问题,也早就有人论述过了。只不过科研、科普经常性脱节,大众不怎么关心就是了。

  我们这里可以再介绍一个例子,就是妇女守节问题。这是个经典的宣传和史实脱节、观点和史料陈旧的例子。实际上,在古代婚姻史方面,这种反复使用老史料,试图证明刻板印象式的传统话题,也是个大家都知道的问题(《清代中期婚姻冲突透析》)。

  而这些年来,随着史学研究的进步,更多的古代资料被发掘出来,更先进更科学的手法(比如考古技术和数学方法等)也被用于历史研究。

  上文我们提到过礼教的问题。按现在很多人的说法,在古代,尤其是明清,严格的礼教被用来约束和迫害妇女,比如用贞节约束寡妇之类。

  但现实情况是,这根本不可行。哪怕束缚严格的清朝前中期,都是如此。

  湖南陈氏是当地大族,而按照族谱记录,家族中的寡妇,再嫁的比例是66%(《两香续修陈氏族谱》)。在当时,这不是朝廷提倡的风气,但即使如此,在大族中,比例都不低。至于更穷的家庭,基本上没法让人不再嫁。

  至于各地地方记录,更是十分繁多。

  陕西地区“陕西风气,男乐于娶二婚,女不必专一姓,由来久矣”;山西“妇人不以再嫁为耻,虽儒家子亦娶以为偶”;湖南“妇人不以守节为重,不幸而嫠,劝嫁者踵至”;浙江“一醮再醮,恬不为怪”;四川“夫死改醮,离婚更嫁,则唐宋以来,此风久著,故家大族亦不废也”……

  (醮,音“教”,古代结婚时用酒祭祀的礼仪,引申指代女性结婚)

  和之前时代相比,清朝的各类档案留存很多,原始资料十分丰富。类似的记录非常多,基本上哪个地方都有。对于平民乃至一些大族,都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史学界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