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阮朝与清朝 下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靠团练来勉强维持。

  纵观历代王朝,几乎就没有跌落这么快的。其他朝廷,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开始倒计时了。

  而乾隆本人,对于清朝的治理,是很自豪的。他总结说,“且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

  这个总结除了没把民怨考虑进去,基本上算很完善了,而清朝实际上也确实避免了其中绝大部分问题。然而就是他考虑之外的因素,把清朝摧毁了——如果没有洋人,还会毁灭的更早。

  所以之前才说,清朝是耗尽了君主制能量的“终末王朝”。当导致传统王朝灭亡的上层原因都排除了,却还不能阻止灭亡,那还能怎么办呢?

  “周期律”显然不是“无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周期律的效果。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方面了。在具体措施上,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上文的介绍里,大家能看出,清朝的很多地方跟不设防差不多。驻防军队也和葫芦娃救爷爷一样,不断地三五百地去送,很久才反应过来。而且即使正规军出动,依然是你凑一千我凑五百,甚至连这一千人都不能一起出动,舒赫德的军队实际上是二百人一停地调动的。

  原因在于,清朝真的不敢放任更大规模的部队集结和调动了。时间长了,甚至失去了这种能力。而且不仅是绿营不能大规模集结,连八旗都不能(旗人一样会想造反的……)

  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清朝的各种怪现象就可以理解了。

  之前,形容清军战斗力的时候,就说过,清军不是强弱的问题,他的战斗力是魔幻这个级别的,几乎让人找不出什么规律。原因大概也在这里。清朝的政策其实也是如此。一方面,有常态化的民族区分和压迫,但另一方面,清朝只要不触及自己的统治,几乎是想方设法拉拢汉人,有些举措甚至近乎讨好。换现在的流行词,就是汉人具有极高的统战价值。

  军队粮饷问题上面已经说了,在民间,清朝的救荒行动,到了集历代之大成的程度。包括蠲免、赈济、调粟、借贷、除害、安辑、抚恤等七个方面,在组织、力度、次数上,达到了古代巅峰。

  乾隆虽然苛刻,但在赈灾的时候一直不惜血本,平均每年财政支出的12%都用在了救灾上。清廷也经常减免赋税,康熙在位前44年,蠲免钱粮超过9000万两;乾隆年间,四次普免天下钱粮、两次普免天下漕粮,累计减免超过一亿两。其他举措,比如在治水等方面,也投资巨大。(当时有“工赈”一项,修建水利是其中的主要类别)

  加上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清朝实际上损失了很大的财政收入。不过清朝行政效率和理财能力很不错,依然能够维持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