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土化的影响与失败的例子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土化的失败与庸俗化的必然趋势:

  民族理论虽然多次发生变化,但总体脉络是十分清晰的。近现代民族概念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华夷观、天下观。清末的民族理念,很多都直接来自明末清初的思考和著述。而之后,基本上每个阶段,都有大师级的人物,进行理论论述、总结和发扬,让这方面的理论逐渐理性化、实用化、系统化。

  如果考究历史,那么,和民族概念一样,男女平等的理论基石其实也早就有了。

  中国古代对待女性,并没有教义式的歧视(亚当的肋骨这种),而主要是经验性的总结(妇人不能干政——因为之前干政出事儿了),这种经验是否可靠另说,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实用思维。按理说,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该比西洋更简单的,因为只要证明“我值得这个待遇”就行。

  另一方面,和其他任何历史上的群体一样,清末民国的女权主义者,也不是受到了洋人的神启,就凭空出现的。

  明清时期,随着印刷的发展和教育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受教育人口快速增加。教育不仅在向下层男性普及,也在向下层女性普及。

  可能比较反常识的是,在清朝,受教育妇女也是大量增加的。

  因为传统士大夫群体,实际上并不反对女性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接受教育,他们争执的重点是怎么教、教什么。而且就算有人反对,实际上也没能阻止教育的推广。对教育的执着可能是文明内核层面的东西……

  教育普及的最直观结果,是清朝女性文人的数量和阶层分布都大幅度扩展。《全清词钞》收录女词人490家,占词人总数六分之一。《历代妇女著作考》收集清朝女性文人3500多家,几乎遍布社会各个阶层。这是以往都很少出现的现象。

  明朝后期开始,对以往管制女性的质疑渐渐出现。明清之际,可能是思想领域的强烈冲击和由此而来的深刻思考,使得转变进一步加速。史家和文坛开始认定,女子的才学,是重要的评判标准,而非与道德互斥的概念。

  上层知识分子开始有意教育女性弟子,一些女性高级知识分子也在开坛授徒。家族多以女性成员有才名而自豪,对于创作持鼓励、赞赏态度,乃至主动帮助教育和宣传。

  清朝前期,女性组成的文学社团就开始出现,一些男性社团也开始接纳女性成员。到清朝中后期,已经超出家族、友人范畴,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民族的团体。

  文化、教育需求的发展,也让下层知识妇女获得了更多空间。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职业从事文学创作,乃至借此脱离家族自立的中下层妇女,女性教师也出现了。

  这些变化,对于清朝的统治却未必是好事。尤其是积累到清朝后期,整体环境

  请收藏:https://m.mb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